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美国人的用电需求有多大?人均消费371度电,是中国居民的五倍!|全球速讯

发布时间:2023-05-24 18:11:48 来源:宇宙观察室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电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但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的人均耗电高达371度每月,类比来说相当于是我国居民人均用电的5倍。


(资料图片)

虽然现在电能资源十分便利,但是一个美国人的月均用电量实在是高得令人吃惊:“美国人到底为什么会需要那么大的用电量呢?”

“电”的发展历史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与“电”有关的电器,比如空调、电脑、电灯等等,无一不与电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了电,可以想象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产生多大的影响。

回顾“电”的发展历史,早期人类还不懂得怎么利用电能为自己服务时,看着天空中的电闪雷鸣常常感到惊诧与好奇。

根据最早能追溯到的历史记载,人类一开始是从“静电现象”开始关注到与电相关的能量的。根据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有一位叫做“泰勒斯”的哲学家最早开始观察到静电的现象。

泰勒斯从当时的希腊人的行为中观察到将琥珀进行摩擦之后,就可以将羽毛吸引过来;相应的用磁铁石则可以将铁质物体吸引过来。不过当时由于受限于认知水平,泰勒斯将这种吸引的现象解释为“万物皆有灵”。

在泰勒斯看来,羽毛之所以能被琥珀吸引,磁铁石之所以能够吸引铁质物体,都是因为它们带有灵性。

虽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知道这是由于静电,泰勒斯的推理并没有科学逻辑。不过在物理学史学界里,依然认为泰勒斯是最早观察到“静电”现象的科学家。

到了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有个御医叫做“吉尔伯特”,吉尔伯特在任职期间曾经多次对“磁”展开了观察研究。

吉尔伯特通过多次的实验现象中进行了总结归纳,在1600年时就出版了一本名为《论磁学》的书。

在《论磁学》这本书里,吉尔伯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地球实质上就是一块硕大的磁石。不仅如此,吉尔伯特还在书中针对罗盘这一物体,围绕其磁倾角问题展开了论述。

时间来到了1660年,世界上第一台静电发电机被奥拓·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发明出来了。奥拓·冯·格里克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他的发明对于推进人类电能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信大家对“莱顿瓶”都有所耳闻吧?“莱顿瓶”这一容器作用是用于储存静电,最早是由莱顿大学的缪森布鲁克教授在1746年发明的,人类对于电的本质和特性展开研究就是从“莱顿瓶”为标志物而开始的。

在当时的实验中,缪森布鲁克教授重复着平时实验里的操作,试图将电倒入瓶子中,于是缪森布鲁克教授先把瓶子灌满了水,然后利用金属丝将摩擦玻璃棒连到了书中。但是此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在缪森布鲁克教授刚把手伸去触碰瓶子和摩擦玻璃棒的时候,突然一股电流贯穿全身,受到了极大地“电击”。

后来到了1752年,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做了一个实验。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气中放飞了一个风筝,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风筝,富兰克林在风筝上装了一个金属杆,在风大雨大时将这个特制的风筝放上了高空。

就在这时,一道闪电掠过风筝,通过风筝上的铁丝传到了富兰克林身上,富兰克林瞬间感觉全身有一股奇怪的麻木感。后来富兰克林又进行了许多次实验,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电流。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在高楼大厦中应用广泛的“避雷针”也是富兰克林的发明。

到了1800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枚电池被来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阿雷桑德罗·伏特发明出来了。当时的电池和现在我们使用的电池还有所不同,在当时的实验中,伏特通过将铜片和锡片一起放在食盐水中浸泡,同时将导线与它们相接,这便是如今的电池的前身,十分简易但却意义重大。这个看似简陋的装置,却可以提供连续不断的电源,这也是人类用电史上的第一次创造性突破。

后来科学家们关于电的理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奥斯特教授发现:如果将一个磁针放在一条与伏打电池相连接的线旁边,就可以看到磁针会被一股“神秘力量”影响而迅速发生偏转;来自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Marie Ampere)则提出了如今耳熟能详的“安培定律”;直到来自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现象,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理论需要应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科学性。后来交流电发电机、水利发电厂、蒸汽涡轮发电机等等设备逐一被科学家们发明出来并应用于人类社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美国的人均用电量为何如此之大?

电力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美国在世界电力产量排行中都独占鳌头,这与美国的工业发展起步早、成熟度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的居民用电,比商业、工业相关部门的用电量高出了许多。而我国则相反,家庭用电量反而占据着较高的比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与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为了控制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很早之前就将许多美国境内的工厂建造在了海外,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当然就是美国国内的工业用电大大减少。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美国居民的人均用电量会如此之大呢?

根据相关统计,美国人均耗电量371度,是一个中国人用电量的5倍之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悬殊的用电差异结果,或许与中美两国居民的用电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

用电量的悬殊首先体现在电气设备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里,我们能看到许多需要使用大功率电能的电器,比如电磁炉、微波炉等等。相比起我国更多的选择明火的烹饪方式,美国居民则是能用电就首选用电。

除此之外,比如在洗衣机的使用方式上也可以看出中美居民用电方式的差异。我国居民为了节约电费,不仅会经常选择手洗衣服,还会讲甩干后的衣服晾到户外自然晾干。但是在美国,大家是不会将衣服晾到户外的,而是直接在洗衣机里完成洗尽、烘干两个步骤。为什么美国居民都不将衣服晾晒到户外呢?

这是因为在美国的地产开发商眼中,将晾衣绳搭在小区里会十分影响美观,还会让路过的人觉得这里是穷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影响到小区的物价,因此逐渐的洗好的衣服也不被允许晾晒到户外了。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显而易见,美国人选择了在洗衣机中完成所有的洗衣步骤。但是稍微了解一下就能知道烘干机每天耗费的电能有多高了,更何况天天都要使用。在这一方面美国居民的用电量就足以甩我们几条街。

其次,在用电观念上中美两国的居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我国的电费很贵,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里都会养成比如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等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你在美国的街头走一走,就会发现美国的许多高楼大厦经常都保持着彻夜灯火通明的状态,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图书馆等等,整晚灯火通明都是常态,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不仅在公共场所如此,在美国的私人住宅里的空调和地暖也是常年保持着打开的状态,这主要与美国的建筑材料有所关系。

由于美国的房子主要是用木材和复合材料建造而成的,因此它们的保温性与我国的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相比就差了许多,在夏天和冬天如果不开空调和供暖设备就会导致屋子里特别寒冷或者炎热。

总的来说,美国居民的用电量之所以如此之高,与他们的用电观念、用电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起我国居民的节约用电意识,美国居民显而易见在用电上毫无节约的意识。

除此之外,美国的电费价格低廉也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浪费之风。想要让美国人立刻改变掉大手大脚用电的习惯一时之间还有所困难。但如今随着地球资源的紧张和全球变暖,人人都有义务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否则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类将来都将为之付出代价。因此大家必须联合起来一起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